日本地形图
点击地图以查看其地形、其海拔和其地势。

大阪市
大阪市河流眾多,有「水都」之稱。這也使得大阪市橋樑眾多,江戶時代的大阪有「八百八橋」之稱。然而在近代,大阪的許多河道都已被填埋,用來修建公路或建築。低窪的地形導致大阪在歷史上水害頻發。江戶時代中期,幕府對原本匯入淀川的大和川進行人工改道,使其改自大阪南部入海,使得水患大幅減少。大阪市的水系當中,以發源自琵琶湖,流經大阪市北部的淀川水量最多。憑藉水運之便,淀川沿線曾經聚集眾多市場,是支撐大阪經濟的大動脈。然而淀川也曾是一條洪水頻發的河流。1885年的淀川大洪水使得明治政府決心在淀川北側開挖新淀川,使得淀川排水暢通,洪水次數也大幅減少。現在大阪市中心的主要河流還有東橫堀川、道頓堀川、木津川、安治川等河流。
平均海拔:10 米

冲绳县 / 沖繩縣
沖繩縣在古代是獨立國家琉球國,但同時對中國明、清王朝和日本薩摩藩、江户幕府朝貢。在中日兩國均處於鎖國狀態的時期,琉球國因其中繼貿易地位而顯得重要。明治維新後,琉球國被日本併吞,成為琉球藩,後改為沖繩縣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沖繩縣是日本領土範圍內唯一發生地面戰的地區,大量人口死亡,縣土被戰火摧殘。戰後沖繩進入美國統治時期,並興建大量美軍基地,嘉手納基地是目前美軍在遠東地區最大的空軍基地。1972年,美國放棄在舊金山和約得到的琉球行政權並移交日本,但仍保留大量美軍基地。現在美軍基地問題是沖繩縣政最主要問題。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,沖繩縣的語言、飲食、風俗文化都和日本本土有不同之處。沖繩的群島地形使得農業和製造業在沖繩經濟中佔…
平均海拔:1 米

京都市
京都市的市區大部份地區都位於京都盆地之內,這也造就了京都市除南方之外三面環山的環境。京都盆地被急傾斜的山地所包圍,是由斷層活動所形成的構造性內陸盆地,其地下的地層現在仍然活動。也因此京都市內有花折斷層等活斷層存在。盆地內的地勢則呈現北高南低,東高西低的特徵。京都盆地東部也因其地勢較高且較為乾燥適宜居住,成為京都市內最早開發的地區。京都市東南部的山科區和伏見區的醍醐地区則位於山科盆地(日语:山科盆地),其和京都盆地之間由清水山、稻荷山等山峰隔開。京都市的北部地區則多為山地,其中較為知名的有大文字山、比叡山、嵐山等。京都市內的最高點是皆子山(日语:皆子山),海拔971米。
平均海拔:311 米

名古屋市
名古屋位於愛知縣西部,地處本州中部的濃尾平原,南面伊勢灣。名古屋市面積326.45平方公里,是愛知縣面積第四大城市,僅次於豐田市、新城市、岡崎市。名古屋市地形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。市轄區可大致分為東部的丘陵;中部的台地;北部、西部、南部的沖積地三個部分。名古屋市東部地區(守山區及千種區東部、名東區、天白區、綠區)多是地形平緩的丘陵,標高約50至100米,是名古屋市內標高較高的地區,名古屋市最高的山峰東谷山(198.3米)也位於市區的東北端。在都市機能分區上,東部地區是名古屋市的住宅地區和文教地區。市區中部(守山區及千種區西部、東區、中區、昭和區、瑞穗區、熱田區及南區東部)則屬於台地地形,是名古屋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,發…
平均海拔:17 米

北海道
在地圖上,北海道呈現菱形外形。位於北海道中部的石狩低地帶將北海道分為東西兩部分,西側是半島地區,東側則是主體地區。蝦夷山系自南方的日高山脈開始往北延伸,南北縱貫北海道的主體地區,在北海道中部分為往東延伸的石狩山地(日语:石狩山地)、北見山地,以及向西、向北延伸的夕張山地(日语:夕張山地)、天鹽山地(日语:天塩山地)。其中石狩山地是北海道地勢最高的地區,北海道最高峰大雪山的旭岳(標高2,219米)也位於這一山系。在這兩大山地之間是富良野盆地(日语:富良野盆地)、上川盆地(日语:上川盆地)、名寄盆地(日语:名寄盆地)等盆地。北海道東部地區的知床半島等地的山脈是千島弧的延長。在這一山地以南則是十勝平原、根釧台地等平原。主…
平均海拔:98 米

横滨市
橫濱市轄區的地形分為丘陵、台地、河階、低地、填海地。丘陵主要分佈在市轄區的偏西部,縱貫市轄區南北。丘陵地區以流經保土谷區、旭區的帷子川(日语:帷子川)附近為界,南北性質不同。北側的丘陵位於多摩丘陵(日语:多摩丘陵)南端,標高自南向北逐漸變高,由60米增加到100米。南側的丘陵則是南起三浦半島的三浦丘陵(日语:三浦丘陵)的北端部分,標高自北向南從80米增加到160米。南側的丘陵起伏明顯,標高也較高。市內最高點位於榮區上鄉町,標高159.4米。市內主要山峰大丸山(標高156.8米)和圓海山(標高153.3米)也位於南側的丘陵。台地和河階部分則位於丘陵兩側。東側的台地名為下末吉台地,標高約40米至60米,延續到鶴見川附近…
平均海拔:23 米